在抗日战争时期,陕甘宁边区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局面。土地贫瘠、物资匮乏,缺衣少食成为了常态。在这样的困境下,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,凭借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探索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,最终成功克服了当时的困境。节约和杜绝浪费,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。
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在延安时期,带头践行节约精神,不仅仅是在生活中节俭,甚至全党全军全体人民都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节俭风气,充分发挥了榜样作用,影响深远。
▲延安时期,党员和群众一起开展大生产运动,大家同心协力,克服困难,实现丰衣足食。照片中,戴眼镜的是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八路军的物资供应极为有限,所发放的装备和食品只够勉强支撑部队的基本战斗和生活需求。当时,毛泽东主席的装备和衣物也并不特殊,甚至连一套完整的衣服都难以保证。
▲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人在延安时,穿着的是普通的棉衣棉裤,生活极其简朴。
展开剩余79%萧劲光大将曾回忆说,1939年冬,他按照命令前往毛主席的住处。那时毛主席正躺在床上盖着棉被批阅文件。萧劲光知道毛主席习惯晚上工作,上午休息,因此见他下午还在床上,便问他是否生病,是否需要叫医生来看一看。毛主席指着火墙旁晾着的湿棉裤,笑着说:“江青喜欢干净,把我唯一的一条棉裤洗了,我这不敢下床啊,起来就只能光屁股。”
这一幕令萧劲光深感震撼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:毛主席不仅是几十万党员和全军的领袖,更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的人民领袖。萧劲光马上表示:“主席,您受这样的苦我心里过意不去。”他提出要派人到留守兵团领来一床新棉被和一套棉衣,但毛主席坚决拒绝了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劲光,我从小就是农村的孩子,什么苦没吃过,我不是洋面包养大的,怎么能搞特殊呢?”
毛主席继续说道:“如果我开始搞特殊,人民就会对我们产生怀疑,他们会说你不是真正的革命者。”他还特别提到:“你们记住,不光我不能搞特殊,你们也不能搞特殊。就像有些人今天吃多了油,明天拿多了鸡蛋,习惯成自然,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群众,最终会垮掉。”毛主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深刻诠释了“艰苦奋斗、不搞特殊化”的精神。
毛主席的这一行为,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简朴作风,也给整个党和军队树立了榜样,激励着更多人以艰苦奋斗、节约为荣。
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,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与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(“群英会”)在延安召开。▲这是“群英会”的现场照片。
会后,毛主席邀请了几位劳模——吴满有、申长林、陈德发和王德彪到杨家岭家中做客。毛主席家里的陈设极为简单,一张小炕桌,四周围着五个小方凳。毛主席和劳模们围坐在一起谈话,场面温馨又朴实。
当饭菜端上来时,桌上只有简单的小米干饭,配上四道菜:炒土豆丝、炒萝卜片、猪肉炖粉条和酸菜烩豆腐。厨师还特意为劳模们做了些好菜,但劳模们看到这些简朴的饭菜时,心中不免有些不好意思。毛主席看着大家,说:“快吃吧,今天我沾你们的光,享受一点口福。”
饭桌上,陈德发一不小心把几颗米粒撒到了桌子上,他赶紧用手把米粒收拾起来。毛主席眼疾手快,马上捡起米粒,放到自己嘴里吃掉。其他的劳模看着这一幕,都默默无言。吴满有见状忍不住开口:“毛主席,我们这么几个劳模,也能管得了您的饭。掉几颗米粒,您就不必再吃了。”毛主席抬头一笑:“怎么,吃相难看吗?”几位劳模赶紧说:“没有,没有。”
毛主席严肃地回应:“你们知道‘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’这首诗吗?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,群众的每一滴汗水都凝聚在这些米粒上。我们不能浪费任何一粒粮食。你们做劳模的,不仅要在生产上做表率,还要在节约粮食、杜绝浪费上做榜样,影响和带动群众。”
吴满有感动地说:“今天亲眼看到毛主席不浪费粮食,回去后我一定给群众讲这个故事,让大家向您学习,珍惜粮食,杜绝浪费。”陈德发也附和道:“我们一定要将毛主席捡米粒的故事传给群众,教育大家形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。”
毛主席笑着点头,夸奖道:“这才是合格的劳模!”
▲毛主席与延安杨家岭的农民交谈
毛主席在延安时期,始终穿着那套已经褪色、补了无数次的旧军装。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换一套新军装,他始终坚决拒绝。有一次,同志们偷偷为他领了一套新的军装,但毛主席发现后,马上要求将新军装退回,依旧穿着那套补丁满满的旧军装。警卫员数了一下,那件军装上竟然有18个补丁!
▲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,毛泽东穿着破旧的军装在延安杨家岭为八路军干部做报告。
这一形象在当时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笑柄,他们讥笑共产党处于困境,最终会“饿死冻死”。但不久后,穿着补丁军装的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,在艰苦的岁月里崛起,成功赢得了人民的信任,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。而国民党政府则因其脱离民众的腐化和奢华,最终被历史淘汰。
这些照片和故事告诉我们,表面上的寒酸并不代表失败,相反,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就了胜利,而奢华与享乐最终被人民抛弃,成为历史的笑谈。
发布于:天津市